服务产品
洋气!洋气!洋气!欧洲科研创新中国行成都站启航
发布时间:2015年07月06日

咦?这里肿么有那么多歪果仁?

哦,原来欧洲科研创新中国行成都站正在这里举行哦!

201576日上午9点由成都市科学技术局主办,成都高新区科学技术局、成都生产力促进中心、欧盟项目中心承办的创业天府·菁蓉创享会欧洲科研创新中国行成都站在高新区天府大道中段199号棕榈泉中心34楼拉开了序幕。


成都科技局副局长丁小斌、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副主任邢继俊博士、 欧盟驻华代表团科技参赞薄思睿等领导,以及相关区(市)县科技主管部门、相关高校院所、省级、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产业研究院、行业协会、创新型企业和科技园区及创新创业载体代表约120人到场参加了本次活动。


首先,成都科技局副局长丁小斌致欢迎辞。


    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副主任邢继俊致辞


    今年是中欧建交四十周年,所以我们欧盟的科研创新中国行其实也是纪念中欧建交四十周年的系列活动,这也得到了双方政府的高度重视。上个星期欧洲的峰会刚刚在布鲁塞尔召开,中欧全面战略合作伙伴也进入了非常高的水平,签了很多单子,在政治、经济、科技创新领域里边都取得了很多重大的突破。特别是在峰会期间,中欧之间又召开了中欧第二次创新对话,续签了中欧政府间科技合作,也对今后未来的合作提出了一些要求和部署。从这个角度来讲,我觉得中欧的科技合作在以往的基础上今后会有更广泛的前景,也有更多的发展空间。我们今天来到成都,我们也看到成都是一个非常活跃的城市,我们的外宾也非常感叹,包括我们自己隔着窗户可以看到据说是世界上最大的单体建筑物,所以我们都非常希望能够在这个热火朝天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通过中欧合作来为我们的地方发展做出一些贡献,这也是我们组织这次活动的初衷,也特别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跟大家一起交流,期望今后能够推动四川地区,特别是成都地区跟欧盟和欧盟成员国的合作。

欧盟驻华代表团科技参赞薄思睿致辞


芬兰驻华大使馆科技和教育参赞Mika Tirronen介绍芬兰科技概况及对华科技政策。


匈牙利驻重庆总领事Balázs SZILáGYI介绍匈牙利科技概况及对华科技政策。


    意大利驻华大使馆科技参赞Plinio Innocenz介绍意大利科技概况及对华科技政策


 

    意大利的科研有什么特点呢?

 

    它是比较复杂的学习的环境,因为它会涉及很多不同的新媒体,就是政府部门,还有企业,还有包括整个生活方式,因为大家都知道意大利在创新能力,还是在过去做得比较好,那不管是一些科研方面的研究成果,包括工程项目,还有设计项目,还有建筑项目,都是做得比较好的。意大利有一个科研方面的悖论,很多人眼里意大利是消费方面很高的国家,因为日子过得太好了,但是不是这样的,意大利在科研方面做得比较好,科研方面投入只占全球的1.1%global1.2%,但是发表的文章是全球的3.5%,引文是占4%。所谓的意大利特色的创新,这跟中国特色是一样的,意大利也有它的特色。

    我们怎么跟意大利合作?

    第一,我们在国家的层面会跟中国这边相关部门,每三年会制定一些研究的项目,所有专家都可以通过科技部、科技厅、科技局具体报名项目;第二,双边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像CAAS,每年会找一些专家给予奖学金;第三,我们面对面谈。

    英国驻华大使馆科技专员Lina Xie介绍英国科技概况及对华科技政策


    在英国国内我们有2个比较大的所谓的产学研框架,具体来说有一个叫Industrial Strategy,这是英国政府制定的产学研发展的路径和重点产业,现在跟中国区的科研合作,就是在Industrial Strategy框架下做的。在Industrial Strategy下边的相关领域是英国目前在技术上比较领先的,而且在产学研方面是跟业界密切合作,而且是非常有机会通过这些领域的合作促进两个国家共同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英国为什么在创新指数里边靠前?

    在它产学研的框架里边,

    1

    英国有世界一流的科技研发环境。

    2

    英国有非常高质量的人才储备。

    3

    在产学研的技术转化这块英国有非常完善的大的环境可以协助产学研的进程。

    4

    英国有国际社会和全球都认可的评价的体系,包括标准制定。

    5

    知识产权的保护对于科技创新的动力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6

    英国政府和相关的产学研界共同协商,并且在税收方面有一些可以促进或者是激发更多科学研发和技术转化。

    我们有哪些具体资金方面的配置?

    第一个是Newton Fund,它相当于是中英之间双边产学研的资金,这是比较新的资金,而且资金量比较大,具体来说是中英双方从2014年启动以后,接下来的五年,我们一共会分别资助产学研方面的合作。我们已经意识到中英双方非常有优势的,而且是把我们所有的资源最大化以后,有希望可以解决全球性的挑战,比如城镇化等等方面。接下来有英国政府的两个种子资金,一个是SPE,一个是Global,支持中英的研发团队,是短期的支持,正式开展科研合作之前协助他们开展对话,然后找出最后我们要做什么,怎么做,这样的一个小型的种子资金。

 

   贵州省环境科学研究设计院副院长郑明杰教授分享他们和英方合作的经验


    通过跟英国的合作我学到了什么东西和得到了什么好处呢?

    第一,通过这种合作,我们可以建立自己的网络,然后可以分享我们的文化,就像今天有意大利、匈牙利、欧盟、芬兰的朋友,通过这种活动我们可以交到很多朋友,可以了解很多信息,对于我们以后想做事,我们想申请资金,我们想外面去深造,这些都是非常好的机会。这个东西对于职业的发展,我觉得是非常重要的,你没有网络没有信心,你很难自己一个人把什么事都做成,我觉得还是要靠合作。

    第二,提高自己的能力和自己的水平,因为通过跟英国的合作,我得到了学习深造的机会,也做了很多项目,这个过程中我觉得自己的能力和水平都得到了很大提高,尤其在语言方面,我本人不是学英语的,原来英语基础比较差,但是实际逼着自己学英语,这样也得到了很多提高,因为要交往语言是非常重要的。留学,第一关是语言,第二关是饮食,这两关过不了你就很难过,后面的技术和考试反而是次要的。

    第三,我们增加了与人交流合作的心胸,也就是说我们更加开放,更愿意和人合作。现在讲全球合作,就是我们要交朋友,要更愿意和人合作,而不是我们要强迫人家做什么。我们要更多的和人家合作,我们这样才能找到共同发展的机会。

    第四,改进了大家双方的理解和建立了友谊,通过跟不同国家的合作,因为风情等等都不一样,但是通过这种合作很容易和人交往。

    我们要合作有些什么方法和途径呢?

    我觉得我们通过合作,我们年轻的这些人可以有一些方式开展合作,比如参加学习参加培训,每年都有这种机会,每年大概中国应该有200人左右可以到英国参加学习和参加考试。我们还要了解很多资金的渠道,这非常重要,在环境保护领域相对来说资金的渠道是比较多的。所以说我现在就觉得,在全球关注的一些问题上,我们的机会是比较多的,不管是学习还是合作项目的这种机会都是比较多的。还有就是我们要通过合作和交往,我们要提高自己基本的技能,尤其是语言的技能。大家要做事,一定要有一个小组,就是大家一定要建立一个团队,而且应该有团队的意识,这些我认为都是对我们跟欧盟跟英国开展合作,我自己感觉是非常重要的一些方面。

    跟英国合作有哪些方面的优点呢?还有哪些障碍呢?

    第一是我觉得跟英国合作,在教育和文化方面是比较有优势的,第二就是科学和创新方面也是比较有优势的。另外,英国是很开放的国家,我觉得在低碳、能源、材料、大数据、政策和规划,金融和银行业方面,这应该都是英国非常有意识的。应该说要合作比较困难的,第一就是找钱,资金现在的确是很大的瓶颈,中国现在在国际影响比较大,所以原来传统的研究项目,研究的资金现在也不是给中国了,好在国内也有很多资金可以支持这种合作。还有就是信息,信息的交流非常重要,我想下一步做技术和知识分享传播的项目,我们现在虽然有很多开会的机会,但是实际开完会以后,我们的信息和合作伙伴的交往容易断掉,信息和非常强有力的合作伙伴发现和选择我觉得是推进咱们合作至关重要的。我们外方要把项目做成功,应该更多选择当地好的合作伙伴,如果没有当地好的合作伙伴,项目也难以有效实施。

欧盟驻华代表团ALlexandra Lehmann介绍欧盟科技概况及对华科技政策。

 

    四川大学生物资源与生态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高荣教授做经验分享

    我们通过合作了解了很多创新的科技进展,技术和经验是可以分享的,而且对我们国家的疾病控制填补了很多很多的空白,这是创新的技术进展。还有一些管理的技巧,16个单位要融合在一起同步前进,彼此之间相互衔接,这需要很大的组织和协调技巧,通过项目我们也学到了很多经验。还有新进的技术平台,通过合作我们16个单位可以建立很多技术平台,我们可以共享,他们也可以利用中方的特长做他们以后的工作,我们互助的合作网络就很好形成了,我们通过不断的交流和大家的合作形成了很好的朋友关系,我们所有单位应该成为友好的合作单位,我们现在还正在努力争取进入2020的项目。

Halldor Berg介绍EURAXESS Links的概况

    四川大学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夏和生教授做经验分享

    我们的合作,从开始个人跟个人的接触,最后到团队跟段对的合作,而且逐步扩展到全国性的方式,完全不像以前互相访问做个报告完了就离开,所以现在我们要做一些具体的事情,特别是在研究平台的建设方面,利用外方的资源我们建设我们自己的平台来解决微型加工等挑战性的问题。我们的合作也创造了很多机会,我们需要更多的支持,来自欧盟、科技部等等的支持。

友情链接: 科技部 国家知识产权局 省科技厅 攀枝花市人民政府 攀枝花市科学技术局 攀枝花学院

免责条款

Copyright ©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602614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