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颖
经纬中国创始管理合伙人,美国中经合集团,董事总经理,中国区首席代表。
目前经纬创投从2008年创立至今已投资近300个项目,焦点主要集中在互联网创业,张颖坦言,如今的投资判断标准和几年前区别很大,现在的选择更加多元化,伴随的风险也更大,不过,现在的创业者年轻且都敢想敢拼,加上成都良好的创业环境的推动,因此也吸引了经纬创投等国内优秀投资机构的关注。经纬创投在成都的投资案例有尼毕鲁、品果、陌陌、药品终端网、优客逸家等,对于经纬创投是否将入驻成都,张颖表示,“要么不来,来了就一定会给其他投资机构带来压力。”
抱团创业营合伙人李欣与张颖的问答对话中,张颖提出的观点:
Q:我想代表成都和关注互联网创业的人问你一个问题,互联网行业你们布局我觉得是最深的,但是很多人说现在其实互联网创业已经没有机会了,BAT摆在那里,小一点的“嘀嘀打车”、“大众点评”、“饿了吗”都已经满大街了,互联网创业还有多大的机会做出十亿、百亿美金的公司?
A:我觉得说互联网没有机会的简直是狗屎, TMT这个行业任何国家都是大浪淘沙,长江后浪推前浪,这个频率是非常短的。确实今天互联网创业,大家有可能刚开始的时候需要单点切入,然后再以点打面,BAT的压力无处不在,你们创业者能感觉到我们做早期投资人也能感觉到,这个压力非常非常可怕,这点我承认。但是我觉得任何一个公司跟任何一个基金,包括我们他都有他自然的生命节奏跟规律,一定时间就会自然下滑,自然竞争力就会下降。你看今天美国的雅虎、微软,这个浪潮里面也有一些公司被快速淘汰掉,他们有一段时间也是如日中天。我一点都不担心,这就是我们要吃的饭。
经常有国内外的投资人问我,中国经济现在增速放缓,结构不行,有很多危机,你们怎么看。我觉得这种东西我也不想多听,包括我个人的态度,90%我只完全聚焦在中国,就算个人财富到时候变成零,我也觉得很心安,因为是中国给了我们经纬那么多的机会,那么多财富的增长。长期来说我是非常有信心的,这个信心不但是中国大的环境、经济的环境,也包括我们TMT自然的生长规律。BAT那么强大,你们创业者就单点切入,就算他们不能做,或者他们部门下面的小组的小组跟你打拼,拼不过你的东西。
很多人看到的是危,我看到更多的是机。如果他以前打不过你,他会想各种各样的方法拉长战线,但是现在不一样了,他打不过你可能就想收购。有一些服务是BAT做不好的,比如腾讯在电商最终突破还是通过友军来突破,因为他非常强的基因在社交方面,从O2O的角度来说我们还投了易代驾、易代洗,这些公司在它的行业里发展非常好,并没有受到太多巨头的围剿,这方面我们远比其他机构乐观,也因为我们比他们坚持和乐观,我们把这些想清楚了之后就是坚决执行。你们很少在互联网大会看到我们的身影,更多的时间是我们在跟创业者花时间,也正因为这样,我们是做早期投资的,也算有运气才造成我们现在做得不错。包括到现在为止,我们还是很焦虑,因为市场变得太快,竞争来得太凶悍,这里面也有很多不错的天使投资人和天使机构跟我们抢案子,我也不知道未来3-5年我还能不能抓住下一个百度、阿里、小米,但是我们在努力。
Q:确实是这样,因为我们跟经纬的血缘关系,非常熟悉,他们的打法就是这样很快其专注,很多投资者讲有什么思路有什么案例,但是你分析他的案例发现不出有什么套路。你对创业者拿融资到底是什么建议?我们做创业营,自己也是创业者,几乎分两类。一类是先做着看,做到一定程度了我自然就不缺钱。另外一类,就觉得一定要拿更多的钱,出让更多的股份,让公司发展。那对于创业者怎么面对VC?
A:我们有将近300多的创始人CEO群,每天都在里面交流,我再次提醒他们中后期人民币跟美金融资市场在快速冷却,因为最近中国A股市场动荡,它有一系列的连贯反应,所以基本上在1千万美金以上的融资,现在的热度跟积极性已经比以前最起码下降了50%。反过来说对于抱团创业营很多朋友们来说,我假设他们还是在天使跟A轮,有可能少数的在B轮。在今天这块,这个融资环境还是非常好的,还是很红火的。基本上现在从优质互联网公司出来的人,带上两三个人,一个创业团队融100-500万人民币根本就不是难事,如果融不到反而说明了团队的问题。所以在这个基础上回答你的问题,我觉得作为一个创始人或者创始团队,最重要的就是平衡。
要把节奏把握好,真正想清楚怎么能最快程度真正的存活下来,这种存活下来有两种办法。一种是专注营收,我谨慎花钱,平衡健康的成长。另一种是需要砸钱积累用户,用户在增长,运营数据非常好,我又有把握能快速拿到钱。如果有人要给你钱那就尽量多拿,不要太担心稀释,天使阶段的创业者你最难的事情就是说你任何的想法,你做的任何事情,哪怕这个行业再细分再冷门,你认真看这个行业里面都有10-15家做同样事情的公司。你在成都,你对竞争对手的总结可能不够精确,但是任何一家公司你要假设10-20家在全国拿到了天使在做同样的事情。你要想的就是怎么活到A轮,10-15家大概到A轮就是5家,到B轮可能就只有2-3家,如果是20家创业企业到A轮可能是7家,到B轮可能是3-4家。你要想拿到A轮以后怎么把A轮到B轮搞定,至少公司可以快速试错和快速奔跑,这是你们唯一需要考虑的最重要的因素。你要对自己诚实,如果数据还没有产品,产品没有出来,如果有人找上门来,他知道你融过一轮,想以比较高的比例投资,不要在乎稀释,拿到钱再说。只要老板给钱给你,只要他不拿控制权,只要这帮人不折腾,也闭着眼睛拿他们的钱,因为钱比任何东西都重要,有钱才有机会有时间去竞争去存活下来。
Q:所以对于创业者来说存活是第一位的,特别是在早期。我记得您年初有一篇文章《冬天来了,大家抓紧时间储备粮食》,在VC圈影响是非常大的,目前看来变冷的趋势也是比较明显的。我觉得成都是在二线城市里最好的城市了,比武汉、重庆还好,因为成都有巨大的市场,有很不错的基础。成都最大的问题,就是我们离沿海城市,离你们太远。所以成都的创业者也很辛苦,在唐局长和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成都在变得更好,但是相比北京上海的创业者而言成都的创业者还是很辛苦。你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绝招、窍门让成都创业者尽可能和他们在北京的同行一样具有更多的机会?
A:这方面是很明显的,我们跟成都的创业者聊,他们真正缺乏的就是大环境下,像北京大环境,其实世界上只有两个地方是这样的,一个是硅谷,一个是北京。北京的地位现在正在加剧和浓缩,而不是因为杭州的学习在淡化,你可以这么理解。北京等于上海、深圳、广州、成都,所有其他城市创业的,最后我们拼的不是数量,也不能拼融资的金额。我觉得北京等于所有城市乘1.5到2,真的是这样子。
那你们能做什么?作为创始人就必须得全面。
第一,没有办法那就多跑北京,有可能去北京多留几天,而不是经常去,去了之后呆上一周,多跟人交流,然后回来埋头苦干,而不是非常紧凑的谈人谈合作一两天就回来了,因为更多的你需要时间的沉淀和环境的影响。
第二,就是不要把每分每秒都花在创业跟工作这一件事情上,你们多花时间跟行业里面,有可能是传统行业,有可能是各种各样行业的能人聊天取经。北京的人更多,但是成都也不可能没有,特别是很多的,这样可以大的提升自己的综合观跟世界观,另外可以多跟家人,跟自己非常疯狂的那一个兴趣上面多花一点时间。不管我们做早期投资的,还是你们创业的,我经常说这是一个长征的N次方,你不可能一年就变成下一个王柯,不可能两年变成陈为,不可能三年变成王欣,这是需要节奏和磨难的,所以把时间拉长,心态放好一点。多去北京,每次去多呆一会儿,但是频率可以稍微下降一点。
Q:这个是我不想承认但是必须得承认的,我每次去北京,我感觉北京的氛围就在影响着你,就像进入哈佛大学,他校园内就是在思考,进入硅谷大家就是非常热火朝天的在做事。不是说成都不可以,而是说大家要有宽广的眼界,能在每个地方获取你的优势,最后形成你的合力。
A:我们每个人不知道能活多久,把每天当作最后的一天,你知道每天不是最后一天,你可能很难督促自己高效的对待生活和工作,但是可以把每天当成你人生最后一年中的那一天,这个我觉得是可以做到的,这确实是有可能的,不管重大的疾病还是交通,还是各种各样的事故,很有可能一年之后不一定你在这里。高效的工作,极致的生活,跟家人在一起,想方设法,不但要动静合宜,也要把这件事情平衡好,更加客观一点。
Q:你非常热爱生活,我经常看着你骑着摩托车就去大草原,你怎么理解你的生活状态、人生观和投资这件事情?
A:第一,我跟我们的合伙人,我们这个优秀团队,我们40多人的团队,他们帮我分担了很多东西,跟创业者聊天,筛选,独立投资,我们是比较奇葩的投资机构,我每天几乎有各种各样投资机构的同仁们想要加入我们,这是要点之一,我们团队加上我自己的性格能让我更加脱离出来平衡好工作和生活。
第二,我做投资15年,我的风格一直是用直觉做投资,产品、技术、数据同事们都会给我,但是我跟创业者聊天更多的是判断人,判断性格,通过我自己各种各样的方法达到一定的总结。投错了我会义无反顾,比较冷血的不在彻底失望的公司花任何时间,但是我不会折腾创业者,我会把所有时间花在最优质的。我们超过10亿美金的公司将近20家,超过3亿美金的公司将近40多家,超过1亿美金的公司75家,所以我只会把时间和精力花在更给力的公司,它们下一步的融资和战略合作方面。
另外我对人性的思考,我的背景,我在上海出生,在安徽马鞍山住了几年,在美国也住了十几年,这样复杂的环境和教育的背景让我对人的问题看得简单跟透彻,所以我花的时间又比很多投资人更高效。我们投资机构的人因为他代表钱代表投资机构,他觉得自己是上帝,他觉得是他的权力来指指点点,是他的权力告诉创业者怎么做事情,是他的权力告诉投资人B轮C轮不能套现,我觉得这是扯淡的,这些人本身心理就不平衡,有可能是老板做惯了。
我觉得立场跟心态非常重要,我、我们,我们永远提醒着自己,我们永远是创始人的配角和军师,永远是在他们辉煌的时候要敲打他们提醒他们,永远在他们比较低迷的时候可以坐下来聆听,但是当所有人变成下一个陈为、王欣、马云、李彦宏、唐炎的时候我们要靠得远一点,躲在角落里,数钱已经是非常好的事情了,名声永远是创业者。所以这些东西想清楚之后,再加上家里面人都比较支持我,所以导致我在工作和生活比较平衡,这是我比较感恩的,也是这一点我不太想在外面多聚会和活动、社交,这对我来说不重要。你自己做强了,把投资这件事情做好了,人脉的人脉就会开始向你聚拢,这是高效社交的方法,就是把自己做强。